【大地之子】翁文灏: 为中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“第一”

发布日期:2022-06-28 浏览次数:14001


编者按:

一百多年前,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,人民蒙难,国家蒙尘,为了拯救中华民族,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,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法,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。在爱国救亡运动中,中国地质事业的初创与奠基也于此开始。新中国建设阶段,历经战乱洗礼的中国百废待兴,一代代地质人为破解“地质工作搞不好,一马挡路,万马不能前行”的工业发展制约,作出了突出贡献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地质报国的理念。

【大地之子】系列,以中国近现代早期地学家为脉络,通过介绍其主要贡献,将近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给大家,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,呕心沥血、筚路蓝缕,乃至“殉难”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。他们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发展地质事业联系在一起,正是这些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纪元。

翁文灏:为中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“第一” 

怀揣为祖国富强、民族振兴的梦想,翁文灏奋斗了终生。作为中国地质学鼻祖,翁文灏创造了中国地质历史上多个“第一”: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,中国第一本《地质学讲义》的编写者,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,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,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,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,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,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。


 

翁文灏(1889-1971)


一、创立中国石油地质理论,研究中国石油地质第一人

1913年归国后,翁文灏谢绝了到外资煤矿当高薪总工程师的邀请,而接受地质研究所专职教授的职务,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人才,期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《地质学讲义》。同时研究中国矿产资源,于1919年写成《中国矿产志略》,该书是中国石油地质的破晓之书。书中概述了中国石油矿产的分布,指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分布区域。还突出论述了陆相地层中石油天然气问题,从地质、地史的角度,明确提出在陆相侏罗纪地层中存在石油,提出了石油陆相生成理论。这些论断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石油地质论,也是中国石油地质学说的开始。


  

翁文灏(前排右二)与地质调查所的科学家留影


1934年,翁文灏发表了题为《中国石油地质问题》的讲演,进一步提出了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都可以生储大量石油的观点,将他开创的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。

凭借对中国地质的了解和研究,翁文灏于1922年出席了国际地质会议。这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者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,并在会上散发了中国地质书刊,从此国际上才知道中国有了地质调查所和地质学会。

二、开发玉门油田,创建中国石油工业

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,日本封锁了海上能源供应,抗战所需的能源供应成了棘手问题。在此形势下,翁文灏决意开发玉门油田,并与周恩来会晤,商洽移用两台顿击钻机。周恩来豁达慷慨,当即表示“同心为国,绝无异议”。


左图:延长油矿;右图:1939年3月,玉门油田从延长油矿调来的两部木制钻机,钻井井深可达200米,为玉门油田第一代钻机。

 

 

1939年5月,玉门油矿购买了70加仑的蒸馏锅,开始炼油,被称为“间歇性立式炼炉”,人们形象地称这种炼油方式为“茶壶嘴炼油”。这是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开端。图为“茶壶嘴炼油”场面。


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,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延长油矿抽调20多名技术工人和两部顿钻支援老君庙油田的勘探开发。1939年,玉门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,成为中国开发的第一个油田。试采成功的消息传出,全国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,玉门所产油品被陆续运往抗日前线支援抗战。


1942年,玉门油矿提前实现年产石油180万加仑的计划目标后,全矿欢腾庆祝。


玉门油矿的建设不仅有力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,而且成为世界石油地质史上非海相油田的一个重要实例,这一实例为以后中国在东北地区开发大庆油田提供了依据。在此过程中,还造就了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队伍,培养了一批勘探、生产、炼制石油的专业人才,“铁人”王进喜便是当年玉门油矿的技工。后来国家发展所倚重的很多人,便来自那时的培养。


  

1942年的裂炼厂装置


抗日战争期间,翁文灏不仅促进创办玉门油矿,直接领导油田的勘探、开发和生产,而且参与了从苏联人手里接办新疆独山子油矿。抗战胜利后,翁文灏组织接管了被日本侵略者破坏严重的石油企业,接收了各地区的储油设施。这些接管的设备、设施都要重新修复或重建才能恢复生产能力,为了中国石油工业更好的发展,翁文灏提出成立一个专门的石油公司来管理实施。


 


依靠玉门油田培养的技术管理人才,翁文灏集中精力筹建全国性的石油经营管理机构。1946年在上海成立中国石油有限公司,翁文灏组建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,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已经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。

三、创立中国地震地质学,倡导防震减灾

1911年至 1927年,是中国震灾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之一。经多方调查与研究,翁文灏发现历史地震的分布区域皆与地质构造相关联,认为地质构造是发生地震的原因,并依此划分出 16个地震带。翁文灏深入研究地震规律,还找出了它们的共同之处:地震带皆有大断裂;发生大地震的断裂,时代都较新;水平断层与垂直断层皆能发震;折曲山脉似与地震无关。据此,绘制了中国第一幅地震区域分布图,撰写了“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之影响”的论文,受到国际上各国地质学者的重视。


 

在静宁考察海原大地震临时住的帐篷


1920年,甘肃海原(现属宁夏)发生8.5级大地震,死亡23.6万人,震惊国内外。翁文灏前往甘肃重灾地区考察,除了获得大量的震情与灾情文字资料,还绘制了等震线图,作了多篇考察报告。

翁文灏将甘肃省的历史地震,按年代顺序编排,得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省区地震年表。据此,写作了《甘肃地震考》。先生认为:研究余震的规律,不仅是科学问题,也是社会问题,是关系震区居民安全的大事。基于对1917年安徽霍山地震与甘肃等地的地震考察情况,出版科普著作《地震》,提出防震减灾七策。


 


翁文灏认为,要在防震减灾方面有所成果,必须“基于平时之研究”,奈何中国竟没有一个自己建造与管理的测震台站,决心自己建造地震观测台,便于地震研究。翁文灏的同乡林行规(1881-1944)律师鼎力相助,将北京郊区鹫峰山庄秀峰寺的一块地产捐赠为台址。翁文灏便于 1928 年组织开工建设,整个工程于次年完成。接着又多方筹集资金,从国外购买了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。中国从此有了自己建造、自己管理的测震台——鹫峰地震台,中国现代地震观测史从此开始。


 

中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鹫峰地震研究室

 

霓式地震仪我国第一台现代地震仪,为了表示对翁文灏字咏霓对地震工作重视的敬意,李善邦把地震仪命名为“霓式地震仪”,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之后,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台现代地震仪,标志着我国地震仪器的研制和地震学的研究跨入新阶段。)

 

鹫峰地震台成立一周年,翁文灏题诗,李善邦手书,并配刘兴成绘张衡地动仪图悬挂在地震台内


翁文灏在中国地质学、矿产学、地震学、地理学、地图学、古人类学和石油开发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。他创立“燕山运动”说,组织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,提出山脉的成因是地质作用;他把国土分为平原,盆地,丘陵,高原,山脉五种类型,并据此分析,首先提出中国人多地少的问题;创办清华大学地理系,培养通才;与竺可桢、丁文江、李四光等知名学者创立中国地理学会,创办《地理学报》。


 

第三届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中国代表合影,前排右一为翁文灏。该次大会上,翁先生以“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”为题,发表了“燕山运动”说,与会者极为重视,认为这是 20 世纪中国和太平洋区域地质学的重大成果,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,都具有重要意义,它使“环太平洋构造”获得了充实而完整的内涵。

 

毛主席称翁文灏是一位有爱国心的人士,新中国成立后,翁文灏受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,他积极参加全国政协各项会议和活动,对国家经济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。20 世纪 60年代,中苏边界谈判僵持不下时,周恩来总理召见了翁先生,当面请教有关的边界问题。可以说,翁先生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一生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)


文:牛静笛

科学审核:林威



参考资料:

[1]高继宗.地学大师翁文灏(上)——纪念翁先生诞辰120周年[J].城市与减灾,2010(01):12-18.

[2]高继宗.地学大师翁文灏(下)——纪念翁先生诞辰120周年[J].城市与减灾,2010(02):21-23.

[3]薛毅.翁文灏与近代中国石油工业[J].石油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5(01):28-33.

[4]王翠娟.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“第一”的翁文灏[J].石油知识,2014(01)):36-39.